112-2
| 佐拉 | 蒙古的殖民主義與反殖民主義:以倪爾貴對三大革命理論為基礎的評析 | 鄧志松 |
張孟湧 | 習近平時期政治體制改革之政經分析 | 蕭全政、周嘉辰 |
112-1 | 林博文 | 中國大陸《八二憲法》憲法解釋權及憲法監督權之研究 | 陳顯武 |
111-2 | 詹景棠 | 新冠肺炎對旅遊業衝擊下台灣老年人旅遊之健康權研究 | 陳顯武 |
莊卓穎 | 習近平新時代「中國式現代化」研究(2012-2023):國家治理職能的視角 | 周繼祥、周嘉辰 |
徐健銘 | 檢視嘉磷塞除草劑之科技的社會爭議癥結 | 周桂田 |
高宇成 | 超越文明的對立-論史華慈中國學研究方法論與人文主義觀 | 石之瑜、周嘉辰 |
周勇 | 中國大陸「富裕省市的貧困縣」的發展研究:以長三角地區為例 | 陳顯武 |
111-1 | 陳良潮 | 戰後臺灣政經轉型的國家發展 | 邱榮舉 |
110-1 | 林展暉 | 西進中國或是南向東協:臺灣青年求職與創業跨國遷移的意願與決定性因素研究 | 葉國俊 |
何瑞富 | 我國消費者保護法體系構作與實務之研究 | 陳顯武 |
林昭禎 | 誰來照顧─從歷史制度論看我國基礎照顧服務人力政策之發展 | 辛炳隆、詹火生 |
109-2 | 林木興 | 化學物質風險治理與法律:資料驅動災害防救及其緊急應變法制 | 周桂田、邱文聰 |
楊舒雲 | 臺灣民主化對民眾傳統權威價值取向變遷之影響~2001-2019 五波調查分析 | 陳明通、卲之雋 |
安氏秋河 | 外人直接投資與經濟增長:臺灣與東南亞國家實證研究 | 葉國俊 |
許永展 |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中金融消費關係之研究 | 張志銘 |
李瑞清 | 臺灣各政黨對中國大陸配偶的看法與政策比較 | 吳秀玲 |
黃玟瑄 | 孫中山革命與東亞客家之關聯孫中山革命與東亞客家之關聯 | 趙永茂、周陽山、邱榮舉 |
申雨慧 | 世界文化遺產觀光行銷之研究-日本岐阜縣白川鄉合掌屋與中國福建永定客家土樓之比較 | 彭懷恩、邱榮舉 |
109-1 | 林岳龍 | 中國大陸地區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聯性-以四川省為例 | 吳秀玲、謝邦昌 |
108-2 | 林育瑾 | 論韓非「存王論霸」之「正道」政治思想 | 葛永光、王曉波 |
溫賈舒 | 獲勝組合(Win-Sets)在前置談判期的測量:以調查研究探索兩岸政治談判的阻礙(2015-2019) | 陳明通 |
張哲挺 | 十八至二十世紀越南文人中華觀之流變 | 張崑將、張志銘 |
108-1 | 張可 | 當代中國左翼知識分子與國家(中共)關係 (1935-1966): 知識生產、日常實作與意義建構 | 陳明通、汪宏倫 |
107-2 | 張榮熙 | 韓國知識界的中國認識與中國論述-從前近代到當代 | 石之瑜、姜智恩 |
蔡至哲 | 中、韓儒者的秩序追求-以朝鮮朱子學儒者為中心的觀察 | 張志銘 |
鄭顯旭 | 中國經濟國策與對象(國)的不同回應:韓國與臺灣為例的比較分析 | 施世駿、左正東 |
107-1 | 陳政一 | 領導風格與標準作業程序對中共對台決策之影響 | 陳明通 |
艾約銘 | 中共「海洋強國」戰略研究(2000-2018)-意圖、能力、行為之分析 | 周繼祥、鍾堅 |
106-2 | 劉岫靈 | 自由與共和:盧梭與康德政治理論之比較 | 李明輝 |
王瑞庚 | 臺灣PM2.5跨界風險知識不足之決策與治理困境 | 周桂田 |
106-1 | 歐琪曼 | 內陸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經濟增長 | 唐代彪 |
105-2 | 楊喜慧 | 兩岸締結協議監督機制之研究~第九屆立法院六個提案版本的比較分析 | 陳明通 |
葉志清 | 族群與知識正義: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族學科建制發展之比較 | 邱榮舉 |
鄭龍水 | 臺灣民主化後國民黨與民進黨不忠誠研究~一項菁英與民眾調查與討論 | 陳明通、葛永光 |
105-1 | 季茱莉 | 當代中共威權體制下的維吾爾民族治理 | 張志銘、曾建元 |
104-2 | 林士傑 | 兩篇有關於金融知識的文章:台灣的實證研究 | 沈中華、唐代彪 |
鄒景雯 | 李登輝政府1996台海危機管理模式分析 | 陳明通 |
陳麗旭 | 生產力與技術效率之研究-台灣產業之驗證 | 邱榮舉、劉錦添、林惠玲 |
郁瑞麟 | 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決策制定之研究—以魯曼的社會系統理論為視角 | 周繼祥 |
賴顯英 | 西方「公民質性」演變之研究 | 邱榮舉 |
104-1 | 陳蒿堯 | 南韓推動FTA之研究(2003~2014)-從政治系統理論分析 | 葛永光、裘兆琳 |
劉振安 | 美國與中共軍事交往之研究(1979-2015)從戰略合作到風險管控 | 周繼祥 |
103-2 | 沈景愷 | 臺灣人認同與選民的投票抉擇:2000至2012年總統選舉的實證分析 | 張佑宗、黃偉峯 |
張孝慧 | 臺灣現代主義文學與政治、社會之交互影響(1949-1973) | 陳芳明、邱榮舉 |
侯杜比 | 法定勞動成本、薪資與企業資本投資:三項應用個體計量的實證研究 | 辛炳隆 |
許慧瑩 | 論自然災害之國際人道援助法制建構 | 羅昌發、陳顯武、劉尚志 |
103-1 | 顧朋 | 客家與近代中國革命之關係-以太平天國與辛亥革命為例 | 邱榮舉 |
其木格 | 蒙中俄關係與蒙古國對1911-1945年中國的認識 | 石之瑜、周繼祥 |
102-2 | 邵之雋 | 台灣「背光模組產業」的組織文化、組織行為與協力網絡-一個協力網絡商的觀點(2007-2012) | 張志銘 |
黃正芳 | 我國國土安全應變體系之研究-以緊急應變為中心 | 陳顯武 |
姚中原 | 臺灣憲治改革對國會制度之影響研究-從廢除國民大會角度分析 | 邱榮舉 |
城兆毅 | 法治國原則與臺灣的轉型正義-兼評非常法制並以美麗島事件為例 | 邱榮舉 |
102-1 | 前原志保 | 李登輝與臺灣認同 | 何瑞藤、邱榮舉 |
101-2 | 連雋偉 | 高達美對柏拉圖哲學之詮釋與運用-以其對哲學詮釋學效應史的影響與視域融合為重點 | 陳顯武 |
101-1 | 張世龍 | J.Dewey在Chicago早期的知識脈絡之闡釋 | 楊申語、周繼祥 |
秦俊 | 兩岸統合可能模式的探討:歐盟模式與不均等聯邦制對兩岸適用之比較 | 周繼祥 |
100-2 | 徐銘謙 | 中共對台政策變遷之研究(1990-2012.3) | 周繼祥 |
100-1 | 郭吉助 | 檢察官客觀性義務之研究 | 蔡墩銘、陳顯武 |
99 | 沈游振 |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治論述之分析 --- 以《台灣教會公報》及《新使者》為對象 | 李炳南、陳顯武 |
王保鍵 | 台灣客家運動與《客家基本法》 | 趙永茂、張維安、邱榮舉 |
江如蓉 | 探論證券發行人違反公開說明書真實義務之刑事責任 | 陳顯武 |
98 | 董倫銓 | 醫學典範轉移導致醫療社群改變認知之探討:以幽門螺旋桿菌成功發現對醫學影響為例 | 洪鎌德 |
林永芳 |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—以東盟為分析主軸 | 李炳南 |
尤正才 | 我國總統國家安全大政方針決定權運作之變革(1967-2009) | 邱榮舉 |
郭俊偉 | 差序格局社會中的政治獻金:華人文化制度下之行動者關係網絡 | 葛永光 |
97 | 詹景陽 | 戰前日本殖民政策學者的台灣論述 | 許介鱗、李炳南 |
楊穎超 | 論中共政權與新興資本家的關係 | 吳玉山、周繼祥 |
宋紀均 | 十五大以後中國大陸省級機構改革之研究—以江蘇省機構改革為例 | 蔡政文、周繼祥 |
蕭亞譚 | 台灣中產階級組織及其對階級文化形成的影響—以台北市扶輪社為例 | 蕭新煌、周桂田 |
薛雲峰 | 台灣客家史觀:以義民與198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 | 邱榮舉、張維安、彭文正 |
黃琝琇 | 應用總體計量模型的財政政策效果分析 | 唐代彪、林建甫 |
曾明煙 | 資本帳自由化與經濟成長-台灣的案例研究 | 許振明、杜震華 |
邱太三 | 台灣政治民主化下與刑事人權法制之立法變遷 | 翁岳生、邱榮舉 |
高樹人 | 司法審查中平等權之研究-比較法觀點 | 陳春生、陳顯武 |
劉小蘭 | 以自然保育為觀點檢討臺灣農地釋出政策規劃與執行為例(1990’s-) | 黃錦堂、張志銘 |
謝欣如 | 客家政治精英與臺灣憲政發展 | 邱榮舉 |
彭雪玉 | 多樣態僱用對我國勞動安全之影響及因應之道 | 張志銘 |
96 | 王智盛 |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國家安全分析:以「台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」為例 | 陳明通 |
楊仲源 | 中國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及其發展之研究 | 洪鎌德 |
95 | 楊智傑 | 網路音樂侵權問題之法律對應模式研究 | 林子儀、張志銘 |
張茹娟 | 女性輪班工作者之生活圖像--以育有十二歲以下子女為例 | 洪鎌德 |
吳元曜 | 證券詐欺刑事責任之研究 | 陳志龍、陳顯武 |
謝麗娟 | 中共對台政策之演變:以三次台灣大選之文攻武嚇為例 | 蔡政文、周繼祥 |
廖育信 | 全球化對台灣國家認同的影響 | 洪鎌德 |
郭俊麟 | 李光耀主政後的新加坡政治-威權抗拒的結構分析 | 洪鎌德 |
94 | 何泰宇 | 歐洲聯盟對科索夫事件的共同外交政策及實踐(1998-1999) | 蔡政文、周繼祥 |
周韋詩 | 機構式長期照護需求之影響因素及建構長期照護體系之雛議 | 周治邦、胡勝正 |
金啟恩 | 臺灣與韓國政治事件之比較分析─以美麗島事件與光州事件為中心 | 陳春生、邱榮舉 |
陳佳慧 | 論和平憲法之可能性—以日本憲法第九條為鑑 | 翁岳生、許志雄、李炳南 |
李孝遠 | 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勞動黨之比較分析:權力核心之探討 | 邱榮舉 |
93 | 伊藤幹彥 | 日治時代後期台灣政治思想之研究—析論台灣抗日運動的抗日思想 | 曹永和、邱榮舉 |
92 | 簡照欣 | 國民黨與民進黨政府社會福利政策之研析—老年經濟安全政策個案研究 | 詹火生 |
邱垂泰 | 歐洲共同體/歐洲聯盟創設為國際法主體之研究—並論歐洲經濟整合模式 | 李子文、張志銘 |
沈泰紳 | 從統合主義論公共建設民營化(BOT)政策的執行:台灣營造產業挑戰與轉型之研究 | 邱榮舉、蘇彩足 |
丁嘉惠 | 勞動假處分之研究 | 張志銘 |
91 | 李京兒 | 中國就業女性地位的變化:廈門經濟特區台資企業已婚女性勞工之研究 | 蕭新煌 |
蘇卿彥 | 臺灣對日貿易逆差之政經分析 | 許介鱗、張捷昌 |
李崇僖 | 農業生物技術之智財權與管制體系研究 | 謝銘洋 |
禹炳國 | 中共對北韓政策之研究(1990-1999) | 葛永光 |
周玲惠 | GATT/WTO與台灣關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47-2002 | 蕭全政 |
90 | 蔡秋如 | 俄羅斯金融工業集團的形成與發展之研究 | 洪鎌德、張維邦 |
曾建元 | 一九九零年代臺灣憲政改革之研究—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 | 李炳南 |
裴晉國 | 科技與老人居住生活之探究 | 李碧涵 |
傅錫誠 | 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—中國民族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之解析 | 葛永光 |
陳心怡 | 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(1945-2000)權力關係與政策選擇觀點 | 周陽山、李炳南 |
89 | 劉阿榮 | 臺灣之永續發展——國家與社會的觀點 | 蕭全政 |
陳月娥 | 勞動市場職業性別隔離決定性因素之研究 | 張志銘、周治邦 |
葛祥林 |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範中之所有權概念的符號分析(1979.1-1999.6) | 張志銘、高宣揚 |
陳會英 | 中共圖書出版管理與出版工作者協會之研究 | 蔡政文 |
丘周剛 | 公共部門團體協商程序之研究:美國聯邦政府之經驗與啟示 | 趙守博、蔡政文 |
吳季樹 | 對於中共經改之後國家與社會關係思維的反省 | 朱雲漢、張志銘 |
史豐榮 | 馬克思與政治經濟學批判:系統性辯證作為解讀《資本論》底基本架構 | 洪鎌德 |
劉有恆 | 美國與台灣立法改革的比較研究,1993-1999:條件式的政黨政府理論對立法院的檢驗 | 趙永茂 |
賴兩陽 | 臺灣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:政策發展、推動模式與實施績效 | 柯木興、楊瑩、李碧涵 |
鍾國允 | 法國合憲性審查之研究 | 蔡政文、吳庚、湯德宗 |
88 | 陳宗韓 | 臺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| 蕭全政 |
陳俊榮 | 後現代的認同政治 | 洪鎌德 |
鄢武誠 | 我國勞動法上勞工退休制度的研究 | 張志銘 |
胡聲平 | 從組織理論看美軍的空中運補能力—檢驗官僚政治理論與組織文化理論 | 葛永光 |
葉永文 | 臺灣政教關係之研究(1949-1999):一種統治觀點之分析 | 彭懷恩、邱榮舉 |
何輝慶 | 1934華滿通郵之談判 | 陳春生 |
楊健寧 | 環境法之整合化趨勢及我國之借鏡—以歐盟及德英兩國為例 | 黃錦堂、張志銘 |
87 | 陳淳斌 | 中國大陸農村村自治制度之研究(1978-1998):一個蘇南農村的個案研究 | 陳希煌、周繼祥 |
吳秀玲 | 中共行政監察制度之研究 | 陳德禹 |
吳若予 |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體系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(1949-1998) | 蕭全政 |
86 | 林桂碧 | 中國大陸臺商企業勞資關係之研究—以廣東、福建、上海京津為例 | 洪鎌德、高長 |
張國聖 | 改革開放後之中共官方意識形態:衰退與重構 | 明居正 |
謝立功 | 洗錢防制與經濟法秩序之維護 | 陳志龍 |
鄧志松 | 英國文官政治中立之研究 | 呂亞力 |
劉淑瓊 | 社會福利民營化之研究—以臺北市政府契約委託社會福利機構為例 | 張苙雲、葛永光 |
許興鎬 |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及其影響 | 陳明璋、朱武獻、葛永光 |
85 | 于耀門 | 中國大陸農業合作化演進與調適之研究 | 吳恪元、陳希煌 |
習賢德 | 孫中山先生的美國觀 | 胡佛、周陽山 |
沈建中 | 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之研究 | 朱武獻 |
84 | 宋在薰 | 海外投資政治風險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| 唐富藏、石之瑜 |
82 | 沈宗瑞 | 臺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(1950-1992)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 | 蔡政文 |
郭振昌 | 勞工失業補償制度之研究:以臺灣地區適用制度為主 | 詹火生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