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本文評述技術的社會建構論(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; SCOT)自1980年代中期發表之後,歷年來STS(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)學界對其所做的重要檢討。這些檢討主要是質疑許多應用SCOT所做的技術研究成果,不但欠缺社會結構面的考量,還忽略對技術價值與性質的省思,而這主要是因為SCOT過於關注到技術創新的微觀要素及過程。本文也藉對SCOT的檢討,來對東亞及台灣技術研究能走多遠這樣的問題,提供一個方法上的看法。除對技術價值及性質的哲學性探究之外,本文建議在中觀、甚至是巨觀的結構設定及微觀的議題選擇等面向上,基於東亞社會的特殊結構所發展出來的論點及理論應具有主體性,而有機會足以與西方相提並論。當國家(state)作為一種相關社會團體時,探索其與其他國家對某個技術的共識及衝突,還有理解其本身內在的社會結構性特色,或許是一種適合東亞的SCOT取徑,特別是在指涉國際技術移轉的系絡時,這樣的SCOT亞型應更有助於研究非歐美先進國家的技術史及技術社會學。本文也建議SCOT並不是被西方學者所認為是西方的,卻更是一種理解技術的科學或是技術的技術,而在提問東亞技術研究能走多遠時,也必須審視它與西方STS分享了多少的路。 |